查看: 2264|回复: 0
收起左侧

2508《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》期末考试题库(最新)[...

[复制链接]

2694

主题

97

回帖

3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38939
发表于 2023-3-1 11:09:2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找原题—神器

总题量(488):  单选(67)  简答(52)  判断(267)  案例分析(14)  填空 (69)  设计题(19)
单选(67)--(微信搜: fgdd2022)
1 、“儿童观察记录”是() 的观察评价工具, 具有发展适宜性、高 信度、高效度等特点,也便于使用。 >高瞻课程模式
2 、“关键期”最早由奥地利的习性学家()对动物的“印刻现象”进 行研究后提出,指的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最易习得某种能力的时 期。 >劳伦兹
3 、1 岁半以后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,此时儿童能说出词 的量大大增加,出现回答 。>“词语爆炸现象”
4、2001 年教育部颁布了(),指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总体目标是: “乐意与人交谈, 讲话礼貌; 注意倾听对方讲话, 能理解日常用语; 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;喜欢听故事、看图书;能听懂和会 说普通话。 ”> 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》
5、() 操作简单, 用时较短。施测时, 主试口头说出要测的词汇, 并出示一张画有 4 幅图画的图板,让被试指出与词汇相一致的那 幅图画。 >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
6、() 的核心经验包括三个范畴: 一是获得符号和文字功能的意 识;二是发展符号和文字形式的意识;三是形成符号和文字规则 的意识。 >前识字
7、() 的核心经验主要聚焦在文字上, 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幼儿来 说,主要是要获得有关汉字阅读规则、汉字组成规律,并运用各 种线索习得一些汉字的经验。 >B 文字规则意识
8、() 的核心经验主要指幼儿获得对文字, 尤其是母语文字独特 性的认识。具体表现为:知道文字与图画和其他视觉符号是有区 别的;知道汉字是方块字,由部件构成。 >文字形式意识
9、() 的核心经验主要指幼儿能理解符号与文字的功能和意义, 具体表现为:知道符号和文字能够表达一定的意义;知道文字有 记录的作用,能够将口头语言或意义记录下来;理解文字和符号 跟口头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。 >文字功能意识
10、()的内容分为语言测验和操作测验两种, 包括常识(23题)、 词汇(22 题)、算术(20 题)、类同(16 题)、理解(15题)、 填图(23题)、迷津(10 题) 、木块拼图(10 题) 、动物房子(20 题) 和几何图形(10 题) ,以及备用测验背诵语句(100 题) 。>
韦克斯勒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
11、()的内容主要是静态的事物,包括实物、场景、特征、状 态、态度、观点等。 >说明性讲述
12、()就是将较复杂难懂的教学内容分解成简单的词句,然后 通过形象化的图形符号设计成易懂的分解图,是一种便于幼儿观 察的辅助工具。 >D 图谱法
13、()是采用问答或比赛形式进行的以词汇为游戏内容的语言 游戏,重点培养幼儿的词汇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。 >词汇游戏
14 、()是采用游戏或竞赛的方式为幼儿提供语言运用的机会, 促进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活动。 >A 语言游戏活动
15、()是将绘画、泥工、折纸等手工活动与讲述结合起来的一 种活动,要求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,结合自己掌握的有关知 识,独立绘图,独立构思,并讲述出来。 >绘图讲述
16、()是教师运用富于理性的语言向幼儿说明、解释概念、关 系或规律的方法。 >讲解法
17、() 是人们根据交际目的和语言情境恰当、灵活地使用语言, 具体表现为在不同的场合,根据不同的交往目的,能够理解不同 句子的含义。 >语言运用
18、()是以儿歌呈现游戏内容,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的一种 语言游戏。 >儿歌游戏
19、() 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, 是人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。 >学习品质
20、() 是在头脑中形成基于散文(诗) 主题、结构的新的形象、 动作、状态和情节等。 >创造想象
21、()是在语言教育过程中,教师通过自身的规范化语言,为 幼儿提供语言学习的样板, 让幼儿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模仿学习, 以提高其语言能力的一种方法。 >示范法
22 、()是指儿童接受正式教育之前,采用线条、图画、符号、 图示、文字等来表达自己经历、想法、意图、故事等书写内容的 一种书面表达形式或活动。 >前书写
23、()是指教师运用有规则的游戏,训练幼儿正确发音,丰富 幼儿词汇和句式的一种方法。 >游戏法
24、()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就某一主题进行交谈,是人们  运用语言最常见的方式, 也是幼儿交流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。 >谈话活动
25 、()是指使用具体的物体帮助幼儿讲述,包含真实的物品、 玩具、教具和外在自然景物等, 具有真实可感的特点。 >实物讲述
26、()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表 现,对其进行观察和记录,或者选择被试在特定时间内的行为进 行观察和记录的一种方法。 >取样观察法
27、()是指用口头语言把人物的经历、行为或事件发生、发展 和变化的过程讲述出来,要求将人物、事件、时间、地点以及事 情发生的原因、发展的顺序等交代清楚。 >A 叙事性讲述
28、() 是指有意识地让幼儿多次使用同一个言语因素(如语音、 词汇、句子等)或训练幼儿某方面言语技能技巧经常采用的一种 方法。 >练习法
29、()是指在观察过程中, 观察者详细观察和记录学前儿童连 续、完整的心理活动事件及行为表现的一种观察方法。 >叙述观察 法
30 、()是指在头脑中再现散文(诗)中的形象、动作、状态、 情景等>再造想象
31、() 要求儿童不仅能观察到图片上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要特征, 而且能观察到细节部分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。 >描述性看图讲 述
32、()要求儿童不仅要讲出图片的主要和次要内容的特征和相 互关系,而且要根据图片上提供的线索,编成简短的有情节的故 事>创造性看图讲述
33、()幼儿接触的散文(诗)在篇幅上更长,往往是多个句子 形成一个片段;在结构上更加松散;在语言上有更多的比喻、借 代等表现形式;在内容上往往会出现一些能激发幼儿进一步想象 和评判性思考的内容。 >D 大班
34、()指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,获得的有关符号和文字在 功能、形式和规则上的意识,并在有目的、有意义的情景中初步 习得符号与文字的能力。 >B 前识字
35、()主要通过给儿童提供一套无序号的图片,让儿童根据画 面的内容,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想象,按照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简 单情节可能发生的顺序,将无序的图片排出一定的顺序,构成一 个完整、连贯的情节,并将故事的内容讲述出来; >排图讲述
36、《3—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中“语言领域”的“阅读与书写 准备”目标分别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, 要求() 的幼儿“能理解图书上的文字是和图画对应的, 是用来表达画面意 义的” 。>3~4 岁
37、个人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一种多侧面的能力,大致包括运用社 会交往规则的能力、运用回答的能力。 >语言进行认识和思考
38、回答,即词义扩张,是指儿童扩大词义,对词义的理解和 使用超出目标语言范围的现象,即一词多义。 >词义泛化
39、回答,是指儿童的词语指称对象完全与目标语言不同。 >词 义特化
40、回答岁是儿童语言真正形成时期,也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 速阶段。 >0-3


下载附件查看全部内容......

2508《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》期末考试题库(最新)[笔试 机考 一网一](2212).docx (382.7 KB, 下载次数: 1, 售价: 15 金豆)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联系电话 ( 7x24小时 ) 19165534280

扫一扫关注我们,了解更多最新动态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